<option id="vulbc"><source id="vulbc"></source></option>
    <samp id="vulbc"></samp>

    1. <nobr id="vulbc"></nobr>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專題>>文博會>>正文
          山西云上文博會之“文化名家會客廳”6場講座場場出彩
          【聚焦文博會】感知文化力量 “看見”大美山西
          2023年01月18日 09時28分   山西晚報

          名家薈萃,觀者云集。1月2日至1月13日,第五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云上文博會)系列活動之“文化名家會客廳”6場高質量的文化名家講座云端上線,省內外文化名家輪番登場,精彩講述石窟、陶寺、壁畫、陶瓷、青銅器、晉文化……讓人感知文化的力量,“看見”大美山西。

          據統計——

          從1月2日首播,“文化名家會客廳”通過山西晚報·文博山西視頻號、新浪微博@山西晚報以及騰訊會議共推送6期線上云講座,總觀看量達191044人次,總點贊數高達58萬,成為本次山西云上文博會的一大亮點。

          山西歷史悠久,文化資源深厚,在豐富的歷史遺存里,留存有無數山西智慧、山西力量,本次“文化名家會客廳”就是以“文化的力量·看見山西”為主題,從組成山西文化的文博、考古元素入手,邀請6位在全國有影響的外省來晉專家、本省出晉專家、本土專家進行線上講座,以各自不同的空間和文化視角,分列主題,對山西文化資源進行分析觀照,探討如何更好、更深、更有效地發掘當下有利于彰顯山西文化的優質要素,助力山西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其中,外省來晉專家代表有:云岡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杭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山西陶寺考古領隊高江濤;本省出晉專家代表有:江蘇理工學院教授、傳統壁畫研究所所長王巖松,深圳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郭學雷;本土專家代表有: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副院長陳小三,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吉琨璋。

          第一講 | 杭侃:石窟的偉岸精神

          1月2日,山西云上文博會系列活動之“文化名家會客廳”,迎來“文化的力量·看見山西”系列講座第一場。云岡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杭侃,以“石窟的偉岸精神”為題,帶您走進石窟的藝術世界。

          主講人杭侃,江蘇南通人,現任云岡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院長,山西大學副校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考古、宋元考古、博物館學。發表《云岡第20窟西壁坍塌的時間與云岡五窟最初的布局》《河北定縣兩塔基出土凈瓶的幾個問題》《清明上河圖再研究》等論文。出版有《參差集》《東京夢清明上河圖》《中華文明傳真》兩宋卷和遼金元卷、《永遠的三峽》等。曾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北京大學十佳教師、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本次講座,杭侃教授立足山西,圍繞云岡石窟、天龍山石窟等經典作品,探討云岡模式、天龍山樣式的廣泛影響,以及經典藝術所具有的創造力,從而展現文化遺產的情感價值。同時,重點推介“鑲嵌”在懸崖上的、“中國石窟最后的輝煌”金燈寺石窟,其獨特的雕鑿技藝和石窟特色不僅體現著古代匠人獨特的雕刻造詣,更鐫刻著文博事業戰線上石窟守護者篳路藍縷的心路歷程,體現和折射出中國石窟獨特的偉岸精神。

          第二講 | 高江濤:最早的中國圖景

          1月5日,第五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云上文博會)系列活動之“文化名家會客廳”迎來第二場講座。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山西陶寺考古領隊高江濤,以“最早的中國圖景”為題,帶您走進陶寺。

          主講人高江濤,河南開封人,考古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文明起源研究、先秦考古、文化遺產保護與規劃。長期工作于田野考古發掘一線,參加發掘的遺址先后有河南新鄉周宜丘、鄭州小雙橋、偃師二里頭、新密新砦、淅川下王崗等?,F正主持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考古發掘工作。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項目3項,參研國家級項目12項。著有《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的考古學研究》《淅川下王崗:2008—2010年考古發掘報告》等專著,曾獲第六屆胡繩青年學術獎,在《考古》《文物》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

          陶寺遺址,位于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遺址面積400多萬平方米,距今約4300年到3900年,是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何為中國?國家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在本次講座中,高江濤立足陶寺遺址,將自己扎根陶寺18年之久的考古歷程進行了研究和梳理,向大家展現了一個“最早中國”的概念。講座中,高江濤展現了陶寺遺址多年來的眾多考古成果,尤其是近年來在陶寺宮殿區的考古新發現,為公眾鋪陳開一幅“最早中國”在山西的歷史長卷。他分別從本意“中國”、“國家”形成、共識“地中”、“最早中國”、最早中國的圖景進行闡述和介紹。

          第三講 | 王巖松:壁畫的世界長度

          1月7日,山西云上文博會系列活動之“文化名家會客廳”迎來第三場講座。江蘇理工學院教授、傳統壁畫研究所所長王巖松,以“壁畫的世界長度”為題,講述山西古代壁畫的繪制技藝與傳承傳播。

          主講人王巖松,山西汾陽人,1986年畢業于山西大學藝術系美術專業,北京大學藝術學碩士、中央美術學院訪問學者。曾長期在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從事壁畫研究工作?,F為江蘇理工學院教授、傳統壁畫研究所所長,中國壁畫學會理事,臺灣藝術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壁畫創新與應用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千年壁畫、百年滄?!糯诋嬼吡魇ШM庹滟F壁畫再現傳播與展示”項目主持人;江蘇藝術基金人才培養項目“薪火相傳——傳統壁畫技藝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主持人。主要從事古代壁畫研究與教學,進行古代壁畫復制與研究逾30年,致力于傳統壁畫藝術實踐與傳統壁畫技藝傳承。著有《千年壁畫、百年滄?!糯诋嬼吡魇ШM庹滟F壁畫再現傳播與展示》一書。該書入選2019年蘇版好書,獲得2020年年度影響力圖書推展。

          山西古代壁畫的維度包含了時間與空間、內容與載體,其歷史的延續與發展,有厚度、深度、高度、廣度和長度。不僅具有地域特點,也具有世界意義。在中國歷史的發展變遷中,由于戰亂、災害、人為破壞等導致壁畫大量消亡,而有幸存世者因年代久遠而日漸滄桑,更兼藏地偏遠、分散,難為大眾一睹真容。因此,對古代壁畫進行復制、模寫成為壁畫保護的重要手段,也是壁畫藝術得以繼承、傳播、觀賞的重要方式。本期講座,王巖松從山西古代壁畫本體的物質材料與技藝的角度分析山西壁畫的前世今生,指出山西民間壁畫系統的繪制基本方式和藝術生產模式,從臨摹復制的類型方法、媒介、材料與傳承傳播等方面進行研究與分享。

          第四講 | 郭學雷:陶瓷的三晉維度

          1月9日,山西云上文博會系列活動之“文化名家會客廳”迎來第四場講座。深圳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郭學雷,以“陶瓷的三晉維度”為題,描繪三晉陶瓷的瑰麗世界。

          主講人郭學雷,山西臨汾人,現任深圳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中國古陶瓷學會理事,廣東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深圳市博物館協會會長,復旦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展覽策劃與古陶瓷研究,曾主持“官鈞”瓷器、金元紅綠彩瓷器、吉州窯與黑釉瓷器等多個重要展覽及學術研討會,研究涉及鈞窯、紅綠彩瓷、吉州窯、磁州窯、黑釉瓷、山西陶瓷、元明青花、廣彩及中外陶瓷技術與文化交流等領域。著有《明代磁州窯瓷器》,編著有《明瓷聚真——山西民間藏瓷精粹》《玄色之美——中國歷代黑釉瓷器珍品》《禪風與儒韻——宋元時代的吉州窯瓷器》等數部專著,在《文物天地》《考古與文物》等發表論文20余篇。

          三晉古陶瓷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非凡的成就,但因其深受歷史上瓷業發達的冀、豫、陜窯業之影響,故其光芒長期被磁州窯、定窯等歷史名窯所遮罩,以致明珠蒙塵,鮮為人知。經由幾代文博人的艱辛探索,終于使三晉古陶瓷發展的歷史概貌更加清晰,得以從更多維度重新評估其成就與歷史地位。山西毗鄰歷史上瓷業發達的冀、豫、陜三地。五代至宋遼金三朝,以太行山為界,河北、河南的瓷業產品及技術,明顯具有穿越太行古陘向山西單向流通和擴張的趨勢。山西窯業雖深受鄰省強烈影響,也不乏開創性貢獻。在博采眾長的同時,三晉窯工尤為注重重塑自身工藝與文化特色,產品面貌翻新入妙,如同己出,自成一格。在本期講座中,郭學雷以山西陶瓷的考古發現為基礎,為大家詳細解讀三晉陶瓷的工藝特點與歷史文化價值。

          第五講 | 陳小三:青銅器的張力

          1月11日,山西云上文博會系列活動之“文化名家會客廳”迎來第五場講座。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副院長,青銅器專家陳小三,以“青銅器的張力”為題,多角度、多側面帶觀眾感受晉系青銅器的內外張力。

          主講人陳小三,山西長治潞城區人,考古學博士。2013年起在山西大學工作,現為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副院長,國家級青年人才稱號獲得者。研究方向為夏商周考古及青銅器研究。在《考古學報》《考古》《文物》等雜志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開設課程有古文字學概論、中國古代青銅器等。

          山西地處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山西青銅器體現了商周王朝的文化脈絡,反映了中國禮樂文明發展演變的進程,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面貌。春秋中期以后,晉系青銅鑄造工藝不斷創新變革,達到了技術和藝術上的巔峰,是東周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從晉西高原、汾河岸畔、黃河東岸考古遺址,到晉南地區銅礦、鹽池,海外晉國青銅器,本期講座主講人陳小三教授全面展示三晉青銅器的內在和外在張力,以本土視角解讀山西在古中國青銅時代的輝煌和文明積淀。

          第六講 | 吉琨璋:晉文化的輻射

          1月13日,山西云上文博會系列活動之“文化名家會客廳”迎來收官之作。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吉琨璋,以“晉文化的輻射”為題,分享晉國歷史和晉文化。

          主講人吉琨璋,現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從事田野考古近四十年,參加和主持多項重大田野考古發掘,主要有侯馬晉國晚期新田絳都遺址、曲沃晉國早期都城曲村—天馬遺址,其中絳縣橫水西周墓地發掘曾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及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獎,晉侯墓地1號車馬坑發掘獲得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獎。研究范圍主要是先秦時期的夏商周歷史和考古,尤對晉、晉國、晉文化有深入思考,參加大型考古發掘報告《喬村墓地》的編寫,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著有《中國玉器通史·周代卷》,發表近百篇相關領域的研究文章。又于先秦青銅器、玉器及玉學、玉文化鑒賞方面多有留心,并有著述。多年來致力于文化傳播,在全國各地作歷史、考古、文化講座百余場。

          山西,簡稱“晉”,源于周代諸侯國——晉國。晉國,起始于叔虞封唐,終止于三家分晉,前后延續600余年,稱霸中原一個半世紀。其從最初偏居晉南一隅的小國,發展成為春秋晚期地跨晉、冀、豫,擁有黃河中游區域的大國,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演進產生過深遠影響。晉文化是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由晉人在晉地共同創造的歷史、物質文化總和,其上限是以叔虞封唐為標志,三家分晉后,韓趙魏文化也是晉文化的一部分,并向外輻射,因此,晉文化的下限以秦滅三晉為標志。本期講座中,吉琨璋通過相關考古發現,解讀晉文化的產生、特征、核心價值以及晉文化的輻射、對周邊各國的影響等。

          (責任編輯:梁艷)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
          日韩激情无码_Av老司机亚洲精品天堂_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_久久免费精品国产72精品